目录

【2024.06.02】太好出片了!武汉这处宝藏建筑群焕新亮相

斑马头条武汉2024-06-02290
太好出片了!武汉这处宝藏建筑群焕新亮相 武汉6月的早晨,阳光毫不吝啬地铺满天津路整洁干净的街道,道路两边绿树成荫。他说,如何让历史建筑从不同纬度活起来,最大化展现出自身的文化价值与时代共鸣,还需要去认真思考和努力。...

太好出片了!武汉这处宝藏建筑群焕新亮相

武汉6月的早晨,阳光毫不吝啬地铺满天津路整洁干净的街道,道路两边绿树成荫。就在天津路与胜利街的转角处,矗立着5栋古朴典雅、错落有致的历史建筑。从上空俯瞰,灰瓦屋顶、红瓦坡面与高高翘起的飞檐,交相辉映。

这就是刚刚完成修缮的天津路近代建筑群。其中见证爱国实业家贺衡夫传奇一生的贺衡夫怡庐焕新亮相。

天津路近代建筑群全貌。

两次整体平移

只为保留原有建筑历史风貌

天津路近代建筑群一共5栋历史建筑,其中有2栋为“汉口万字会旧址”,又名“贺衡夫怡庐”;1栋为“天津路近代建筑”,曾为安利英洋行使用;另外2栋为历史风貌建筑。

被誉为“桐油大王”的贺衡夫是20世纪武汉家喻户晓的工商业巨子。贺衡夫怡庐又名竹庄,寓意兄弟和睦,于20世纪30年代建成。整栋建筑为三层砖混结构,青砖外墙,灰瓦屋面。该建筑沿东西方向中线呈对称布置,方正大气,无论是结构、装潢造型还是工程质量,在当时的汉口都堪称一流。

1931年,武汉遭遇了洪水灾害,作为汉口红十字会会长,贺衡夫义不容辞地参与了救援,将自己居住的怡庐提供给受灾民众居住。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响应国家号召,毅然从香港返汉,投入新中国建设,为武汉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修缮后的贺衡夫怡庐。

由于周边交通建设以及长期空置状态下的年久失修,贺衡夫怡庐渐渐成为与周边环境脱离的一座“孤岛”,其本体建筑的稳固性也面临威胁。

2021年,作为汉口历史风貌保护区的全新起笔,这栋近百岁的老建筑先后进行了两次平移保护。

“对历史建筑而言,平移的审慎程度远大于一般的修缮保护。”参与当年平移保护的工程师孙新宇说,从建筑长久安全的角度考虑,整体平移有利于保障历史建筑本体长久安全稳固,同时更有利于改善其与周边既有历史建筑防火间距不够的问题。

最终,贺衡夫怡庐主楼向中山大道方向平移约10米后又向胜利街方向移动了约30米,实现了整体搬迁。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平移及修缮一座历史建筑比建造一个同等规模的楼房要多付出数十倍的人力物力,但保留这个建筑原有的历史特征,通过功能再造呈现完整的历史风貌,是有历史意义的,“我们肩负着这样的时代重任”。

修缮后的贺衡夫怡庐。

保留外墙老砖

展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珍贵实物

走进贺衡夫怡庐建筑内部,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明亮的光线透过窗棂洒下,映照出地面上的泛白花纹。粗大的立柱支撑着一楼的空间。抬头望去,天花板上有精致的天花藻井花饰,带来庄严、肃静之感。

武汉市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市民用院”)高级工程师董川介绍,早在2020年,他们就已对天津路近代建筑群展开前期现场勘察。那时,在岁月的侵蚀下,建筑墙壁斑驳脱落,部分屋顶塌陷,院落杂草丛生,荒凉而破败。

不过特别惊喜的是发现了大量汉阳机制砖瓦厂制作的红色板瓦等遗存,建筑采用的钢框玻璃窗,也对研究汉口近代建筑构造、施工工艺做法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2022年10月,集中修缮正式启动。

“从这栋建筑,就看得出贺家兄弟性格一二。”董川说,贺衡夫怡庐共有2栋6个单元,其建筑均用青砖砌筑,反映出贺家兄弟刚毅的性格。

两栋中式建筑的内空高近5米,大尺寸外窗,窗外还装有活动的百叶窗遮挡阳光,使得室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怡庐外立面的灰色清水砖还藏着一个小秘密。市民用院现场勘察过程中发现了印有“YTK”字样的汉口铁厂耐火砖以及带有“阜城”字样的清水砖,这是由当时著名的“汉协盛营造厂”的创办人沈祝三,在1913年将德国人的制窑厂接手过来,成立的汉阳“阜城机制砖瓦厂”生产的,“这是极其珍贵的,因此这次修缮充分保留了这些外墙老砖”。

除了建筑外立面,此次修缮还对室内水磨石地面、顶棚花式线条、壁炉造型、楼梯、天井及钢门窗等部位进行了修复。在以“最小干预”原则进行恢复的同时,保留了建筑室内大空间,满足建筑后期功能置入的需求。

修缮后的贺衡夫怡庐。

面向市民开放

让历史建筑获得新生

长江日报记者在贺衡夫怡庐看到,后门处安装了一部与楼房色调相协调的崭新电梯;在贺衡夫五哥的住宅楼外挑阳台下面,也都是新加固的钢架结构——这就是可识别的“现代构件”。

市民用院项目设计负责人王一介绍,天津路近代建筑群的修缮,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建筑构造、材质材料、花式样式原状留存的基础上,新增了部分具备“可逆性”和“可识别性”的现代性建筑构件和功能空间,如室内外钢楼梯、天井采光窗、室外电梯等。

“这样既可以让历史痕迹最大程度地留存下来,也有利于历史建筑在后期使用中焕发新的生命。”王一说。

在天津路近代建筑群的整体规划中,一定量的现代性建筑构造和建筑体量与历史建筑形成了“冲突”但不“突兀”的空间感受,成为更适合现代人生活使用的公共空间。

“与历史共筑新生,为的是城市更加美好。”市民用院副总经理丁凇介绍,历史建筑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身处现代城市的人们寻找历史记忆的真实纽带。

丁凇认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不是创造故事,而是挖掘故事,带动、提升周边街道、片区的文化底蕴和经济价值,以市场为导向,丰富周边业态和整体功能的提档升级,实现历史建筑的价值最大化,“要通过一个点带动一个片区”。

修缮后的安利英洋行天津路分行内部。

今后,天津路近代建筑群将吸引文创等丰富业态入驻,由此吸引大批游客和客流量,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

“以前保护就是为了保护而保护,但现在随着对城市历史的深入研究,我们认识到,每一栋房屋都是一个生命体,都有着不同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建筑艺术价值以及社会价值。”董川说,从单一保护到现在活化利用,修缮者也在不断地成长学习,也会被建筑本身的故事打动。他说,贺衡夫是一位无私的爱国实业家,一生积极回馈社会、报效国家,为人方正质朴、守信重义、济困扶危、慷慨好施,他的事迹值得被铭记。

完成此次修缮,董川认真整理了修缮笔记。他说,如何让历史建筑从不同纬度活起来,最大化展现出自身的文化价值与时代共鸣,还需要去认真思考和努力。

长江日报记者汪文汉 通讯员严聪慧 孙轶)

【编辑:王戎飞】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jingchucn.com/post/99f9fda3.html

发布评论

您暂未设置收款码

请在主题配置——文章设置里上传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