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023.07.11】创新成果实现就地转化,大口径人造血管可望3年内“武汉织造”

斑马头条武汉2023-07-111100
创新成果实现就地转化,大口径人造血管可望3年内“武汉织造”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讯7月6日,在武汉纺织大学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里,杨红军教授向长江日报记者展示了一段直径为8毫米的国产大口径人造血管产业化样品:这是一段螺旋波纹管状织物,可伸缩可弯曲,而令人惊奇的是,它竟是用化学纤维编织出来的。...

创新成果实现就地转化大口径人造血管可望3年内武汉织造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讯 7月6日,在武汉纺织大学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里,杨红军教授向长江日报记者展示了一段直径为8毫米的国产大口径人造血管产业化样品:这是一段螺旋波纹管状织物,可伸缩可弯曲,而令人惊奇的是,它竟是用化学纤维编织出来的。

实验室研发的人造血管样品。记者栾嘉雯

6月中旬,武汉纺织大学与稳健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稳健医疗)共同研发的人造血管项目产业化投资协议在江夏区签约,标志着校、地、企三方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

2021年底,在湖北省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首批7家综合型技术创新平台集中签约,其中湖北省先进纤维材料综合型技术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平台)落地江夏区。

随后该区与武汉纺织大学、稳健医疗签订共建协议,从深圳引进了高水平专业运营团队,让该平台综合集成研发、熟化、孵化、转化、资本化、产业化等“一研五化”功能。

稳健医疗投资团队在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考察实验室环境。通讯员郭文龙供图

2022年7月,在稳健医疗深圳总部,董事长李建全刷到了这样一则科普短视频:A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异常凶险的心血管疾病,发病后24小时之内的死亡率可达48%以上,血管撕裂就在瞬息之间。

“20余人的医护团队开展长达8小时的手术才有机会挽救一条生命,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更换成大口径人造血管,但人造血管的原材料要依赖进口。”在了解国内供需市场后,李建全将视频转发给了稳健医疗研发副总裁纪华,“能不能找到科研团队,一起攻克国产化难题?”

机会来了!平台总经理杨明与稳健医疗研发团队立刻想到了已研发人造血管多年的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院士团队。“这项科技成果如果能快速转化升级,投入市场后一定会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的未来之星。”在平台的牵线下,校、企双方很快建立了联系,在此前科研基础上进行创新改良,共同投入市场化研发。

“深圳拥有成熟的生物医药产业园,不用多费周折,就放在总部转化。”今年初,在讨论人造血管项目落地何处时,李建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江夏科投与稳健医疗讨论厂房升级改造方案。通讯员郭文龙供图

然而,杨明却在心中盘算:人造血管项目十分符合江夏区产业发展定位,武汉本地拥有国内一流的研发团队,加上平台的使命也是要让科技成果实现就地转化。他下定决心,一定要争取促成该项目在江夏区落地。

能让杨明如此坚定,离不开江夏区的定力。江夏区科经局副局长胡方云告诉记者:“生物医药研发周期长,虽不能立即见效,但我们此前就一直认为人造血管技术有潜力,并对此科研项目跟踪了20年时间。”

“此前稳健医疗对落地江夏区有顾虑,原因在于不了解江夏区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决心和实力。”纪华与杨明此后兵分两路实地调研,一边取得徐卫林院士团队支持,一边向稳健医疗总部发出邀请,请集团高层实地考察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

李建全最终作出了决定,人造血管项目在江夏区注册成立新公司,围绕人造血管研发难点开展技术攻关,并建设标准化研发及生产基地。

6月15日,项目签约第二天,江夏科投立即召集施工方,与稳健医疗讨论厂房的升级改造方案。“当施工方说需要2个月才能提交方案时,江夏科投负责人明确要求‘10天内必须拿出满意的方案’。”纪华回忆,在近9个月的对接过程中,类似的细节一直在感动稳健医疗。

目前,大口径人造血管项目已进入动物预实验阶段,落户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后,将带动临床试验、生物医用材料等大健康产业链发展,大口径人造血管三年内有望实现“武汉织造”。(长江日报记者栾嘉雯 杨晓雨 通讯员郭文龙 实习生曾晨)

【编辑:邓腊秀】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jingchucn.com/post/c3cf2154.html

发布评论

您暂未设置收款码

请在主题配置——文章设置里上传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