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023.04.24】奔赴典范城的“诗和远方”——宜昌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纪实

荆楚快讯宜昌2023-04-24590
长江之畔,春潮涌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首站到宜昌,指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说不要大......

奔赴典范城的“诗和远方”——宜昌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纪实

长江之畔,春潮涌动。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首站到宜昌,指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说不要大的发展,而是首先立个规矩,把长江生态修复放在首位,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能搞破坏性开发。”宜昌成为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立规”之地。

牢记嘱咐,感恩奋进。这座秀美的滨江之城,把立在峡江之畔的规矩,变成了对自然的敬畏、对规律的尊崇、对美好的向往,在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之间找准契合点,找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日前,蓝天白云下俯瞰长江宜昌段岸线,各类绿植交相辉映,宛如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近年来,宜昌市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奋力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付蓓蓓 摄

人们欣喜地发现,澄澈的“长江绿”,被可爱的“志愿红”守护着;绿色的产业园,被无数双“智慧眼”监测着;醉人的峡江城,被夜晚的“青绿衣”包裹着;动人的长江歌,被一城人唱响着……

如此崭新的宜昌,映照着创新与探索,涌动着活力与生机,升腾着梦想与希望,毅然奔赴在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新征程上。

而那已然铸进肌理、融进血脉、浸入心脾的规矩,就是启迪未来航向的灯塔,指引着400万宜昌人民,向着典范加速进发。

敬畏“规矩”,护航一江清水一库净水

4月22日,雨后的长江云雾缭绕,山林苍翠,穿上雨衣雨鞋,58岁的王乾祚出发了。

王乾祚是秭归县沙镇溪镇双院村护林员。几年来,王乾祚经常要到自己负责的1000余亩山林里巡查。

巡查中,王乾祚不时拿起手机,打开“生态护林员巡护”APP,对巡山情况进行实时记录。

与此同时,村党支部书记、村级林长宋秀年通过APP查看着巡护情况。

宋秀年说:“长江在双院村境内进入宜昌,护好这里的山林,就等于守住了一道防线。希望通过我们的守护,让源源清水流入长江。”

与这里一样,长江宜昌段内的每一片森林都有人悉心守护。2021年,宜昌全面推行林长制,目前共有7837名林长在岗。

顺流而下,长江一级支流黄柏河边,市流域水生态保护综合执法支队樟村坪执法点牵头负责人邹良攀陡坡、蹚河滩、越沟坑,仔细查看一个个排污口。

随着《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的深入实施,宜昌探索出以地方立法、综合执法、水质“约法”、生态补偿为特色的水生态保护“黄柏河样本”。

“现在大家都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偷排偷放的行为几乎不见了。”邹良说。

2022年,黄柏河流域18个生态补偿断面Ⅱ类水质达标率98.21%,较2017年上升15.62个百分点,一河清水进入长江。

江水滔滔,伍家岗区江边,曾经的王家河油库码头变身观景平台。

站在这里,可见江豚不时跃出江面。

护渔员何宝兵已经习惯了与江豚为伴:“我们每天都会到江面上看看江豚情况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隐患会伤害到它们。”

何宝兵曾是一名渔民,约30年来都靠打渔为生:“那时候最多只能看到两三头江豚。”

2018年退捕后,何宝兵成为了一名护渔员。从“打渔人”到“护渔员”,何宝兵亲眼见证随着十年禁捕的推进,长江生态一天天变好:“现在经常能看到江豚,特别是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看到20多头江豚在江里游来游去,还有各种鱼也明显增多了。”

像何宝兵这样收网上岸的渔民,宜昌全市共有3678名。在政策扶持下,他们中有就业意愿的,100%实现再就业。

在市渔政指挥中心,市渔政监察支队支队长何广文通过大屏幕实时关注着全市禁捕区域内动态。大屏幕上,134个监测点位,232公里长江宜昌段水域情况尽收眼底。

这是去年投入使用的渔政在线监控系统。“系统可以全域全时全监控,并能利用AI将摄像头的拍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预警、推送执法信息,进一步织牢禁捕‘天网’。”何广文说。

长江东流,从枝江市七星台镇马羊洲村出宜昌。

作为长江宜昌段最末端的一名村级河长,马羊洲村党支部书记袁金国很是骄傲,因为村里的河长制工作开展起来非常顺利:“村民们都知道马羊洲小岛的生态环境,跟长江以及我们自己都息息相关,所以都很自觉地保护环境、保护长江。”

据监测,目前,宜昌纳入国家及省“水十条”地表水考核的9个断面水质优良率100%,长江干流宜昌段3个断面总磷浓度分别下降10%、12%、26.7%。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成为大自然最动人的咏唱,也承载着“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宜昌担当。

白鹭纷飞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黄翔 摄

“清江引水”“引江补汉”,将润泽荆州荆门孝感武汉天门潜江仙桃等兄弟城市数千万市民,共同享受来自长江及其支流的馈赠。

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宜昌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用高水平保护持续改善长江生态环境,担当起保护长江母亲河的重大责任。

顺应规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来宜昌,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4月22日,宜昌高新区白洋工业园田家河片区,顺毅宜昌化工有限公司生产正有序进行。企业负责人罗邦增介绍,面对化工行业降价,顺毅宜昌化工有限公司却订单饱满,今年产值预计超10亿元。

眼前的火热,不禁让他想起了四年前。

彼时,宜昌作出推进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的战略决策,誓要在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中,探出新路。

“别人在搞大保护,我们还去投化工?”

2019年7月,面对宜昌招商团队抛出的橄榄枝,总部设在浙江台州的顺毅股份有限公司不是没有顾虑。

带着试一试的态度,顺毅股份有限公司派出了考察团。

来到宜昌,参与考察的罗邦增改变了起初的印象。“宜昌建设高标准化工园区的理念,与顺毅公司致力于打造标杆精细化工企业的理念不谋而合。”

经过比选,企业最后决定,在宜设生产基地,主要生产农药、医药、兽药及中间体、化工原料等。

三个月后,项目签约;2020年4月,项目开工;2021年7月,一期投产,成为田家河化工片区首个投产的重点项目。

从起初的忐忑到如今的良好态势,罗邦增更坚定:“保护与发展,是辩证统一关系。”

他的这个结论,也是众多宜昌化工企业的心声。

2.1万平方公里的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接合部,灵秀的山水孕育了富集的资源。这其中,以磷矿最突出。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介绍,宜昌是长江流域最大的磷矿基地,已探明储量占全国的15%、全省的50%以上。

依托资源优势,宜昌化工产业基础良好。

“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1/3,可以说绿色化工是我们的‘吃饭’产业。”市经信局总工程师丁寒松直言。

在他看来,推进长江大保护,问题不在要不要化工,而是要什么化工?在哪里搞化工?怎么搞化工?

在回答这“化工三问”中,宜昌找到了迭代路径。

“2021年,方向更加明晰。”市经信局化工科科长魏金江说:“我们称为‘老树发新芽’‘老树变新种’。”

他说的“新芽”,就是以兴发集团为代表的磷化工企业,在实现多个产品产销量全球领先的同时,还研发出了黑磷、气凝胶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产品。

“抢抓风口,我们加速推动绿色化工向新能源新材料的跃升,这就是‘变新种’。”魏金江说。

沿袭这一思路,宜昌先后引进了宁德时代、楚能新能源、欣旺达等,掀起百亿新能源新材料项目落户潮。

据市经信局统计,宜昌精细化工占比从2016年的18.6%提高到40%以上。磷酸铁锂电池产能,有望在2025年达到200GWh,占全国市场需求的1/3以上。

从“磷山”而来的化工加速逐“绿”而行,勾勒着新型工业化之路上的转型之路。那么,根植于绿水青山中的农业,又演绎了怎样的“两山”转换之妙?

4月中旬,秭归伦晚脐橙逐步上市,郭家坝镇烟灯堡村里,花果同枝的橙林依偎在连绵山峦之中。

“开年到现在毛收入有20多万了!”谈起自家的柑橘,柑农刘国华十分自豪。这几年,她趁着县里的好政策,给田里装上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和无人机飞防,果子长势一年比一年好。

顺江而下,来到夷陵区邓村乡,一片丘陵中,村民李国华穿梭在20亩茶园里,异常忙碌。

“今年行情蛮好,一斤鲜叶茶尖能卖到160元,到现在手里已经有5万元进账了。”靠着对品种不断改良、精细抓好田间管理,李国华的亩产收益得以提高。

将镜头切换至当阳河溶镇,一望无际的万亩油稻轮作基地里,油菜渐次褪去绿意、换上金装。

“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社会化服务,让产业节本增效。”晶穗合作社负责人侯贵表示,1500户农户在合作社带动下,户平纯收入达5万元以上。

“宜昌集高山、丘陵、平原于一体,造就了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新平说。

进入新时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百万农人,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把一片片茶叶、一个个柑橘、一粒粒稻谷,变成了“黄金叶”“黄金果”“黄金谷”。

据市统计局数据,2018年至2022年,宜昌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35011元、16514元增至 43943元、22571元,增幅为25.51%、36.68%。

“几年就有了这样的变化,再坚持十年,再世世代代坚持,会怎样?”来到宜昌江畔考察,看到保护与发展相统一,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说。

制定“铁律”,全力打造滨江公园城市

4月18日,滨江公园双亭广场旁,处处彰显着城市活力的橘子元宇宙开门营业了。

这个内圆外方的新派建筑,为滨江公园最新打造的艺术复合型城市公共空间。在这里,秀丽的山水风光和具有多元想象力的文化激情碰撞,发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

开业不久,青年摄影爱好者于爽来到这里,用一张张照片定格下满目碧绿的长江、活力四射的青年和现代化的城市风貌。透过这些照片,记者看到了一幅山、水、人、城相融的和谐画面。

山在城中、城在园中、人在画中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林潇 摄

一座城市的建设,必须要尊重城市的自然规律。作为“三峡门户”的宜昌,地处第二阶梯至第三阶梯过渡地段,整体呈山地向平原过渡的地理格局。

正是这样的自然基底和山形水势,造就了宜昌“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独特城市风貌。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为此折腰。有人如此评价:“这是任何城市都无法复制的资源”。

如何在新时代,让这种城市风貌和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实现双向奔赴?

去年9月,宜昌提出“做美滨江、做优主城”的发展路径。为此,还定下“北岸控密度、南岸控高度、滨江控宽度”城建铁律,并将其上升为地方法规。

由此,一场将城市轻轻地安放在山水间的建设行动开始了!

作为破题之作,宜昌全面实施滨江公园改造升级,推动葛洲坝到猇亭古战场沿线25公里的滨江绿色廊道全线贯通、退岸复绿,实现还水于民、还岸于民、还绿于民。

疏密有度、视野丰富、空间多元,如今的滨江公园已然呈现出江、滩、岸、园、城融合的生态新格局。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在这里交织共存。

长期研究宜昌码头文化的专家罗洪波说,“滨江公园成为了一个自由、开放、包容的,以人性化为核心的城市公共空间。”

从25公里的滨江公园,不难窥见这座城市在城建铁律的作用下正在发生的巨变。

将视野投向城市北部的宜昌高铁生态新城,这座承载了宜昌能级跨越理想的开放新门户,正拔节生长、日渐繁茂。

市城建项目管理中心主任刘涛介绍,高铁新城的建设因势布局,坚持山水融城串城、战略性留绿留白,并按照蓝绿空间不低于70%的比例,遵循楼高不过山体高度2/3等原则,构建“城绿共融”的丘陵城市风貌。

在城中,随着铁律的深入推进,还有更多的公共空间正在释放。

在“两山”理念引领下,宜昌加快构建“郊野—城市—社区—口袋”四级公园体系,实施“增量提质、立体绿化、串园连山、花漾宜昌”四大行动,精心打造宜昌版“富春山居图”。

市园林中心绿化科负责人杨晓晨表示,到2025年,宜昌将建设口袋公园110个,城市建成区新建绿地不少于300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绿地率达到40%以上。

城市“颜值”的提升,不仅来自于“面子”,更来自于“里子”。

4月22日下午,大公桥污水调蓄池工程现场,工人们正加紧推进土石方开挖,即将开始主体结构施工。

这里是沿江截污工程的关键节点,也是宜昌“两网”二期项目的第一线。施工负责人续威表示,该项目建成后,能够在下雨天对沿江雨污水进行末端调蓄,避免雨污水直接排入长江,减少溢流污染。

宜昌“两网”二期项目是宜昌牵手三峡集团合作“共抓大保护”的重要内容,对于全面提升城市韧性,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公开信息显示,该项目主要围绕旱季污水提质增效、雨季溢流污染控制、内涝治理、岸线生态修复四大任务展开。目前,29个子项均已启动建设。

城市建设,关乎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更关乎城市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俯瞰宜昌大地,一幅“山在城中、城在园中、人在画中”的公园城市画卷正加速绘就,一个现代化宜居宜业城市正在到来!

激活自律,生态文明生发内生动力

4月16日清晨,35岁的王秀和3位志愿者一同乘坐“红联号”巡江船,从猇亭区红联港码头出发,在织布街江段开展清漂工作。

这群“长江哨兵”,是江面清洁的一把好手。不同于普通的打捞,在巡逻船上清漂十分考验眼力和臂力。

只见王秀手握长长的漏网,向江面快速出击!提竿、打捞、装船,一套动作行云流水,江面的垃圾不见了。

“一年前,不一会儿就能捞到一桶垃圾,现在一上午一袋垃圾都很难捞到。”王秀擦了擦汗,笑着说:“这证明大家的环保意识变强了,长江的生态环境也实实在在变好了。”

长江生态的好转,不止反映在水面,水中生物的生存状态也是检验长江大保护成效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宜昌长江保护行动的范围,已从巡江、清漂,深入到对水体的全天候监测。

2017年成立的稻草圈圈生态环保公益中心,借助“江豚管家”APP等智慧化手段,实现了巡护里程、江豚动态、违法行为等信息一站式收集,让江豚及水生动物保护行动更加有迹可循。

如何让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代代相传?宜昌选择着眼未来,让生态环保知识进课程、进校园、进家庭,一个个生态治理现场成为“绿色课堂”,40万余中小学生成为“生态小公民”。

今年2月,夷陵区教育局组织分乡镇初中等6所学校,成立黄柏河水质监测志愿服务队,沿黄柏河流域设置了6个水质监测点。经夷陵区水质检测中心检测显示,黄柏河流域水质情况良好!

据市文明办统计,目前,全市长江生态环保类志愿服务队伍已有139支,志愿者人数达36335人。无数的星火汇聚江畔,日夜守护母亲河的健康安澜。

如果说志愿者们是宜昌响当当的公益名片,那么峡江文化、屈原文化、三峡精神则是涵养城市气质,支撑宜昌驶向生态新时代的厚重底色。

宜昌文化名家(非遗传承)工作室领衔人白晓萍认为,“长江大保护不只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还有对长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

前两天,峡江号子省级非遗传承人严明军带着团队前往武汉,在第二届中国文化旅游博览会上,向世界唱响了峡江文化。他说:“峡江号子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了三峡人民生命中的一种不屈力量。”

延续长江历史文脉和文化基因,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华夏之母嫘祖,和平使者昭君,巴人始祖廪君,这些长江三峡的历史人物,正穿越浩瀚的时间长河,在宜昌的舞台、课堂、城市肌理中,成为宜昌推进长江大保护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去年9月,宜昌滨江公园灯塔广场,一场长江大保护可持续实践艺术展在这里举办。一个月的时间内,展览累计接待游客35万多人次,1500万余人次线上观展。

三峡库区的漂浮物、废旧矿泉水瓶、磷石膏、橙皮纤维香菇菌丝……不起眼的废弃物摇身变为艺术品,在一次次的俯身凝视中,诉说着最朴素的环保理念,成为长江大保护的生动注脚。

于是,文化自信化作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驱动着这方立规之地,继续迈着以规矩为导向的步履,奔赴典范城的“诗和远方”。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雷鹏程 陈曦 谭强明 谷一鸣

宜昌长江黄石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jingchucn.com/post/dac8dccc.html

发布评论

您暂未设置收款码

请在主题配置——文章设置里上传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