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023.04.13】武汉市委一号文件持续聚焦“三农”

斑马头条武汉2023-04-131160
武汉市委一号文件持续聚焦“三农” 4月12日, 2023年武汉市委一号文件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全市“三农”工作的第22个武汉一号文件,也是党的二十大后首个武汉一号文件。保护传统村落民居、红色村寨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

武汉市委一号文件持续聚焦三农

4月12日,2023年武汉市委一号文件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全市“三农”工作的第22个武汉一号文件,也是党的二十大后首个武汉一号文件。

当前,武汉经济发展总量增速保持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经济民生呈现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局面。这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如何理解文件的部署和相关要求?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了武汉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

加速打造高水平武汉农创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料蛋白和植物乳技术武汉市中试平台。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2023年市委一号文件,牢牢把握三个原则,一是紧扣党中央决策部署,守牢“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底线”。二是紧密结合武汉实际,做好“两个结合”。三是精准量化年度目标,突出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的“三大任务”。

“文件”共分为七个部分26条,既是全年工作重点的任务清单,也是指导全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操作手册。

七个部分重点包括: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新时代“三农”工作组织保障和机制创新等。

“文件”对标中央建设农业强国的内涵和要求,将“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落实到“武汉”的具体行动。

“文件”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以工业化理念、市场化思维、信息化手段、资本化方式促进武汉现代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全国第五、华中唯一的武汉国家农创中心正式实体运作,武汉的种业创新能力、高端动物疫苗、饲料用酶制剂等领域生产研发实力,走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

按照“文件”部署要求,依托武汉优势,全市将进一步在种子科学前沿领域加强研发。加速打造高水平武汉农创中心,加快武汉·中国种都建设,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智慧农业。

2023年,全市将加快推进湖北洪北实验室、神农设施等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加速建设分子育种等4个国家级公共研发平台。培育壮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入驻企业900家,“四新”成果转化合同金额突破60亿元。培育10家产值过亿元的种业企业。

据介绍,一批全国领先的数字农业示范应用场景,将在武汉实现精彩演绎。全市将建设市级农业大数据平台,推进数字赋能乡村资产监管。探索打造农作物耕种管收全过程的“无人农场”。物联网、大数据、遥感、北斗等技术,将愈来愈广泛地运用到现代化农业生产中。2023年,数字菜果茶基地、数字生猪养殖场、数字渔场,数字农业被更加广泛应用,全市数字农业服务面积达到240万亩。

确保种好武汉“优质粮”


2022年10月15日,武汉市远城区正迎来秋收的季节,江夏区菱米村的稻田里一片金黄。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摄

粮食安全乃“国之大者”。在新发展格局下,依靠自己力量端牢中国饭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按照省一号文件具体指示精神,我市一号文件要求,抓紧抓好粮食生产,保障“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确保今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18万亩、产量稳定在18亿斤。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48万亩以上,规模猪场保有量稳定在206家以上,水产品产量稳定在45万吨以上。

“文件”指出,将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持续开展乱占耕地和撂荒地整治,加大粮食生产生态补偿等政策支持力度,2023年将新改扩建高标准农田9万亩以上。

全市将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行动,落实“菜篮子”产品应急保供调控机制,建立“菜篮子”产品供求动态信息监测系统。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水平,规划建设市级农产品加工园,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3050亿元。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武汉预制菜产业也将迎来新发展。按照部署,全市将规范“中央厨房”建设标准,推动预制菜产业园建设,培育、引进预制菜规模以上企业10家,综合产值突破200亿元。

2023年,全市将进一步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高水平建设10大都市田园综合体。去年9月份,武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江城百臻”公开发布,今年起,汪集鸡汤、旧街白茶、蔡甸莲藕、张店鱼面等首批8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20个企业品牌,将统一使用“江城百臻”品牌标识,品牌强农,打开更广阔的大市场。

今年建成200个美丽村湾


新洲区邾城街道巴徐村。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摄

“和美乡村”是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内容。从美丽乡村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对乡村建设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突出强调乡村建设既要见物也要见人,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抓物质文明也要抓精神文明,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今年武汉一号文件,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出了具体部署。

“文件”提出,强化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四好农村路”、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电网智能化水平、5G网络村村通、城乡基础通信同网同速、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改善60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新改扩建8所公办幼儿园和9所中小学。共同缔造乡村美好人居环境,全面推行乡村责任规划师制度,启动乡村建设示范区、街(乡镇)、村创建工作。

全市今年将建设美丽村湾200个以上,确保完成武汉美丽乡村“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任务。建设“村增万树”180个村,重点建设一批美丽宜居新城镇,打造小城镇高品质靓点示范样板。保护传统村落民居、红色村寨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

(长江日报记者李英波 余康庭 通讯员马涛 王璐)

【编辑:张靖】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jingchucn.com/post/c47703f7.html

发布评论

您暂未设置收款码

请在主题配置——文章设置里上传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