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023.08.20】一路披荆斩棘,初创者愈挫愈奋力续写光谷传奇

斑马头条武汉2023-08-201110
一路披荆斩棘,初创者愈挫愈奋力续写光谷传奇 追光逐新,没有先例可循,没有作业可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先行者们,几乎没听说谁是一帆风顺的。中国光谷,现已拥有近12万家企业,其中高新企业4300多家,上市公司近60家。...

一路披荆斩棘初创者愈挫愈奋力续写光谷传奇

追光逐新,没有先例可循,没有作业可抄。这条求新之路,注定荆棘密布。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先行者们,几乎没听说谁是一帆风顺的。

1993年,马新强担任华工校办企业华工高理的总经理,这也是华工科技的前身之一,他面临的是一个“烂摊子”,几番苦苦求索,最终盘活了这家面临关停的企业。

这番磨砺,成为马新强后来带领华工科技迈入国际激光产业前沿的可贵底气。他曾说过:“从商品属性来说,激光和皮鞋是一样的,卖不出去就是废品,连皮鞋都不如。”这是切肤之痛凝炼出的市场认知。

达梦创始人、董事长,今年79岁的冯裕才上世纪80年代创业时,面对的是无设备、无资金、无人员。“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但我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一路风风雨雨走到了现在。”

达梦数据库展台展示着取得的各项专利。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通讯员程莹 摄

时隔32年,凝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初创时拍摄的那张老照片,当初一张张年轻的脸庞如今依旧壮心不已。这个创新创业的大舞台,不缺的是充满梦想和豪情的人,他们一路披荆斩棘,一路搏击风雨,不断书写光谷的传奇

“每走一步都不容易”

1991年6月国家教委、机电部电子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在北京召开达梦KDB、GDB数据库鉴定会。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整理

1991年,赵家新主动辞去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处长职务,被推选为武汉高科的前身——武汉成果公司的总经理。

公司成立之初,资金严重不足,创业路走得十分艰难,他时常听到质疑、批评之声。一次例会上,赵家新有些激动地说出了内心的委屈,令他感动的是,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对他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理解和支持。这种信任,让赵家新更坚定了早先的选择。

“光谷一直在改革、在创新,一路勇往直前。”参与光谷孵化产业项目30多年,虽然过程充满艰辛,但赵家新看到越来越多的武汉高新企业走向成功,成就感油然而生。

同为光谷的早期创业者,李正佳则逾越了一道道技术上的高峰。30多年前,国内首个激光光纤手术器诞生在武汉,研制者正是李正佳。

美国人说激光可以开刀、做微创手术,当时担任华中理工大学激光设备厂厂长的李正佳很好奇,激光怎么能用来开刀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华工教授因胃病住院,有医生告诉他,医院在做一个用激光给胃开刀的课题,做了3年,调研了很多次,但都没有做成。李正佳感到机会来了,跑到医院做了整整一个暑假的实验,结果证明激光不但能开刀,且术后愈合要好得多,甚至不出血。日后的激光刀由此催生。

“每走一步都不容易。”李正佳还记得,引进意大利的一款切割机时,机器太大进不了实验室,不能安装,外籍专家没法调试。他们就把房顶掀掉,把切割机吊了进去。

如今,光谷激光医疗行业制造技术先进、配套完整,从整机到零部件,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自主完成,不会受制于人,完全具备“走出去”的能力。

李正佳担任厂长的企业,后来发展成武汉华工激光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再后来更名为武汉镭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018年,李正佳以72岁高龄出任该企业首席科学家,创新志士,壮心不已。

草地上躺一下午苦思脱困出路

1989年3月22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专家委员会成立。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整理

愈挫愈奋,越挫越勇,这是光谷这片土地上最初的创新创业者身上具备的共同特质。

1987年6月8日,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挂牌。当时,在一家研究所当了多年副处长的张海澎毅然辞职“下海”,成为光谷第一位“下海”的处级干部。

两年后,张海澎与另外4人每人出资6000元,创办了武汉三特公司,企业很快做出了分洪预警系统,但做出的产品不被客户认可。他们又开发出自动噪声监测仪,但环保部门不采用。企业生存艰难,初创期的几个合伙人也相继离开。张海澎跑到东湖边,在草地上躺了一个下午,苦思解脱困境的方法。

“下海”是自己的选择,又没人逼迫,怎能回头?张海澎咬牙坚持,即使生病也不休息,边开会边打吊针。

转机出现在1992年,国家科委组织一个厂长经理培训班赴新加坡学习,张海澎到达当地已是夜晚,他顾不上休息,在新加坡街头转了5个小时,当地的客运索道激发了他的灵感。回国后经过大量市场调查和论证,他决定重新定位,选择索道作为“三特”的产业发展方向。

1993年初,“三特”的首条索道在东湖磨山开建,年底建成投入营运,被称为“楚天第一索道”,两年时间内就收回全部投资。目前,“三特”已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客运索道产业集团。

“与其关掉企业,不如交给我们试试”

创立于1992年的数据库与多媒体技术研究所位于华中科技大学南一楼中厅。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整理

市场不认可,技术无支撑。马新强接手华工校办企业时也是困难重重。

华工高理尽管办得早,但情况并不好,当时做的主要是电视机元器件。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进入90年代,中国全面进入彩色电视时代,做电视机元器件非常赚钱。虽然当时的华工固体电子学系已自主开发了相关元器件,但是在实验室里检测、小批量研制还可以,经不起市场检验。

“产品主要供给武汉电视机厂,返修率很高,某个元器件一坏,电视就不亮了,会出现雪花点,不断返修,甚至面临高额赔偿。”马新强说,企业找到固体电子学系的几个教授,希望在大规模生产线上解决问题,但没能说服教授们,解决方案找不到。问题僵在那里,企业办不下去,账上没有钱了,学校准备关停企业。他回忆说,现在想来,当时的僵局是因为机制问题,没能形成合力把问题解决掉。

马新强带着几个年轻人挺身而出,找到校领导说:“与其关掉企业,不如交给我们试试。”一帮年轻人夜以继日研发。最终,产品开发成功,并且经受住了市场检验,企业当年扭亏为盈,实现利润200万元。

之后,华工高理的路越走越宽,围绕计算机技术,将元器件卖给通信设备厂,同时涉足小家电,很快跻身全国同行业前三,年销售额3000万元。

1999年,华工高理、华工激光等4家企业强强联合,组建华工科技。2000年,华工科技成为华中地区第一家高校上市企业。

华工激光中试平台激光先进制造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研发人员正在进行激光自熔焊,用于薄板间的拼焊。 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摄

30多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凭着这股闯劲、干劲,一家家高新企业在光谷接续盛放。

中国光谷,现已拥有近12万家企业,其中高新企业4300多家,上市公司近60家。

(长江日报记者汪洋)

【编辑:张靖】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jingchucn.com/post/62a9a8e1.html

发布评论

您暂未设置收款码

请在主题配置——文章设置里上传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