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024.05.16】蔡甸区:知音故里崛起生态新城

斑马头条武汉2024-05-16390
蔡甸区:知音故里崛起生态新城 ” 3月27日晚,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社交媒体脸书上发文,盛赞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以下简称“中法生态城” )十年的发展成就,并放上今昔对比照片,展示从城市远郊到国际聚焦的成长蝶变。...

蔡甸区:知音故里崛起生态新城

“中法绿色合作的卓越代表。”3月27日晚,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社交媒体脸书上发文,盛赞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以下简称“中法生态城”)十年的发展成就,并放上今昔对比照片,展示从城市远郊到国际聚焦的成长蝶变。

在特斯联武汉智慧产业园内工作的张夏,仔细对照了这两张照片,惊讶地发现,原来这里曾经是一片村湾农田,很难让她将“智慧”无处不在的科技园区与其联系起来。“变化真大!”

张夏的办公地在园区1号写字楼。上午上班,张夏步入电梯“刷脸”,电梯自动送至3楼。走道里一盏盏照明灯,随着张夏的脚步点亮,天花板上的空调出风口随之发出呼呼风声,东边靠窗的遮阳帘缓缓放下……这些智慧场景所需的能源,一部分来自屋顶的太阳能光伏系统。

特斯联武汉智慧产业园经北京绿色交易所碳中和认证,是中法生态城探索零碳产业园区的样板之一,已聚集各类创新型中小企业30余家。

2014年3月,中法两国元首在巴黎共同见证《关于在武汉市建设中法生态城的合作意向书》签署,中法生态城正式落户蔡甸区

作为中法两国在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合作项目,10年来,中法生态城坚定不移做好产业发展、生态示范、中法合作“三篇文章”,武汉三环线外一片阡陌纵横的城乡接合部,已蝶变成一座欣欣向荣的生态示范新城——

建设区植被覆盖率达45%,绿色建筑实现100%全覆盖;融合法国“小街区、密路网”空间模式建设的低碳交通体系基本成形,绿色交通出行率近80%;法国企业参与管理运营的大型区域分布式能源站,可实现集中供暖和供冷,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超过40%;什湖生态治理项目采用中法生态理念和技术,开展河湖疏拓、控源截污、生态修复、智慧水务等工程……

十年“城”长,中法生态城以发展的“含绿量”,提升增长的“含金量”,激发产业的“含新量”。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3月20日,蔡甸区在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永久会址成功举办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签约十周年暨第七届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逾千名中外嘉宾参会为其代言,现场集中签约总投资606亿元的58个重大项目。其中,中法签署11个合作项目,聚焦生态环保、绿色经济和城市建设等领域。

“这是10年间生态城建设成果的具象展示,直观体现了法中合作推动生态城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成果。”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总领事胡建谊表示。

中建装饰绿创科技公司负责人江益在论坛现场,更是激动地用手机编发了一段微信朋友圈:如今的中法生态城有3种颜色,一种是延绵不绝的“绿”,后官湖、什湖等大小湖畔,鸢飞鱼跃、湖光潋滟;一种是拔地而起的“灰”,法国城市设计大师的浪漫构想,在武汉西南部由蓝图变实景;还有一种是创新涌动的“蓝”。

作为中建装饰集团华中区域生产研发总部,中建绿创2022年进驻中法生态城,产品远销东南亚及非洲等区域,产值规模超过10亿元。公司自主研发的玻璃幕墙智能生产线,列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10年来,中建绿创、中建幕墙、中建科工、中粮面业、好利来食品等近10个总部经济项目集聚,释放产业集群效应。

中铁桥梁科技中心、中建钢构设计研究院、同济国家医学中心等科创中心建成投运,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区域现代产业注入动能。

“亿元楼宇”拔地而起,中核科创中心已入驻来自新零售、金融、生物医药等领域的22家重点企业,“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追求绿色发展、倡导低碳生活,在中法生态城已成为一种共识,并融入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之中。“我们以产业为基础、生态为底色、合作为关键,将紧盯城市产业集聚,努力将中法生态城打造为产业创新之城、生态宜居之城、低碳示范之城、中法合作之城、和谐共享之城。”蔡甸区主要负责人说。

数据显示,中法生态城建设十年来,融合中法两国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领域可持续发展技术经验,高标准制定总体规划,积极促进产城融合,着力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7亿元,招商引资103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已成为国际合作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典范。

点评

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吴传清:

十年时间,从一片阡陌纵横的城乡接合部到成为国际瞩目的生态示范城,中法生态城不仅是城市建设的一个奇迹,更是中法合作的杰出成果。中法生态城是开放之“城”,融合了中法两国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技术经验,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国际合作平台,展示了开放合作的巨大潜力;中法生态城是创新之“城”,创新是中法生态城发展的核心,特斯联武汉智慧产业园不仅是零碳产业园区的样板,也是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聚集地,这种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有效地推动了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形成了科技生产力;中法生态城是绿色之“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已形成了蓬勃的绿色生产力,绿色建筑实现了100%全覆盖,绿色交通出行率接近8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超过40%,为全球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可贵的经验;中法生态城是智慧之“城”,从太阳能光伏系统到智能化的办公环境,智慧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大幅提高了能效,也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智慧的城市生活方式,是对未来城市的一种有益探索。可以说,中法生态城不仅是中法两国合作的成果展示,更是一座现代城市在开放、创新、绿色、智慧四个维度上全面发展的典范。

从人鸟相争到人鸟共生

十万候鸟用翅膀“投出”生态赞成票

沉湖湿地成群飞舞的候鸟。王玉明 摄

不久前,市观鸟协会会长颜军前往沉湖湿地的“水鸟食堂”,取回一批安放在这片区域的红外相机,这些红外相机记录了从去年12月至今年3月水鸟就餐情景:一共记录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鸟类灰鹤9570只次,其中最多的一个时间段,2小时内共拍到380只灰鹤前来就餐。

消泗乡罗汉村这片面积100亩稻田,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种出的水稻特意留给灰鹤等鸟类品尝,有时,一拨灰鹤刚吃饱飞走,另一拨又飞来。

得知“水鸟食堂”生意红火,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冯江虽然高兴,但并不意外。他说,最近几年沉湖湿地经过退养还湿和生态修复,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越冬水鸟也越来越多,最多时超过了10万只。

沉湖湿地位于蔡甸区西南部,地处长江、汉江交汇的三角洲地带,主要由沉湖、张家大湖、王家涉湖以及周边部分民垸组成,总面积11579.1公顷,是江汉平原最大的典型淡水湖泊沼泽湿地,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通道的重要站点。

如今的鸟类天堂,也曾因生态恶化而令人堪忧。渔樵村村委会原副主任何家华见证了“吃湖”到“退养”的全过程。他说:“张家大湖湖水曾经清澈见底。每逢秋冬季节,这里有着漫天的候鸟。养殖户开始在此养鱼后,鸟类缺乏安静生存的环境,白鹳、天鹅等一些珍稀鸟类少了。养殖户为提高产量,往水里投入大量饲料,大量的鱼吃掉水生植物,水体富营养化严重,一些区域‘又臭又脏’。”

2013年,沉湖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19年底,蔡甸区完成沉湖“退养还湿”工作,7.5万亩鱼塘全面退出历史舞台。

人去鸟来,沉湖湿地记录到的野生鸟类种数已达284种,其中66种为国家重点保护对象,有19种鸟类分布数量超过全球种群总量的1%,被专家誉为“湿地水禽遗传基因保存库”。

人来鸟不惊,消泗乡政府进行登记核实并落实补偿政策,有效缓解生态保护与村民生产生活间的矛盾。

2022年11月,沉湖湿地作为“百湖之市”武汉唯一的国际重要湿地和《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代表的参观现场之一,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沉湖湿地让大家领略到武汉美丽湖景。”《湿地公约》秘书处前秘书长、澳大利亚生态学专家彼得·布里奇沃特教授看到蔡甸保护、管理这片国际重要湿地作出的努力。他相信,未来沉湖湿地和蔡甸的生态也将变得越来越好。

该区主动实施绿水青山生态品质提优工程,以生态之美催生发展之变。2023年,蔡甸区成功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并作为示范区代表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济南年会上作交流发言。同年,沉湖湿地列入全国首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鸟儿为湿地周边“衔”来生态流量,也为沉湖湿地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增添底气。

“每年,咱们这里都会举行油菜花节、摄影比赛等活动,打造以赏花、观鸟、问乡愁为特色的生态之旅线路。仅今年油菜花节就吸引游客20万人次。咱们村民的收入逐年增长。”消泗乡渔樵村书记胡继星说。

点评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湿地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王学雷:

武汉市蔡甸区拥有湖泊、河流、沼泽、内陆滩涂等丰富的湿地资源,沉湖、后官湖是典型代表。近些年来我多次参加蔡甸湿地保护修复相关规划与项目咨询论证,明显感觉到各级人民政府对蔡甸湿地保护的重视,通过持续开展生态补偿、退养还湖、湿地修复等工作,蔡甸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尤其在沉湖湿地,鸟类数量稳步增长,高峰期超过10万只,居全省前列,水质持续改善提升。优美的生态环境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赏花、观鸟、研学为代表的绿色产业逐渐兴起,人们走进湿地,感受自然之美,湿地惠民为周边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可以说蔡甸区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当之无愧的前沿阵地。

外资持续加码中小企业“链”上腾飞

中德产业园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新高地

中德国际产业园先进制造业企业集聚。 记者陈亮 摄

日前,武汉国际友城德国杜伊斯堡市市长索伦·林克率企业代表团来蔡甸,实地考察武汉中德国际产业园(以下简称“中德产业园”),参观中德产业园企业之家时,一张拍摄于2019年9月7日的照片吸引了他的注意。

照片上,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为德国汽车天窗制造龙头企业伟巴斯特全球最大工厂武汉生产基地剪彩,见证伟巴斯特武汉工厂建成投产。两个月后,默克尔与湖北省委省政府达成在武汉市蔡甸区建设中德国际产业园共识。

当索伦·林克得知,伟巴斯特武汉工厂去年产值超过10亿元,他惊讶地表示数据非常惊人。“在汉德企的生产力真强大,值得学习。”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不断在中德产业园续写。伟巴斯特中国区研发中心武汉分中心,50余名工程师在16个月里,一直在德国斯多克多夫与武汉之间7小时时差来回“穿梭”,共同研发出可升降式车顶传感器模块全球率先量产。普旭集团一年内完成签约、公司注册,并实现生产。

伟巴斯特中国区总裁张丽华感慨:“回顾最初的选择,我们更加确信投资武汉、扎根蔡甸是一个明智的决定。我们在中德产业园有了很多的合作伙伴,他们就像我们的邻居一样。”

5年来,蔡甸区广发英雄帖、全球觅知音,并以高标准规划、高品质建设、高质量招商、高效能服务,推动园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升级水平实现新突破。

继伟巴斯特之后,普旭、蓝帜、迪莫等13家德资企业纷纷落户中德产业园,该产业园成为华中地区德资制造业密集园区。博格华纳、牧野机床、佛吉亚、优尼冲压、林斯特龙等一批美资、日资企业也纷至沓来。

目前,园区已累计落户外资企业62家,格力、欧派、冠捷显示等国内龙头企业百余家,形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智能家居等四大产业集群,一座现代化开放园区正拔节生长。

外资企业“接二连三”就地裂变。博格华纳自落户以来,创下了年销售收入增长3倍以上、年均增长率保持在45%以上的业绩。目前,该企业加快三期项目建设。

本土中小企业与外资企业“邻居”变“伙伴”共闯市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万居隆与德国迪莫公司牵手,在生产基地的基础上,追加投资建设高端热泵研发中心二期项目。从事精密设备研发及自动化集成服务的飞泰智能设备公司将邻居外企的技术专家“请进门”,在家门口学经验,打响了进入国际市场的“第一枪”,进入新能源汽车的全球产业链。投资50亿元的欧派家居项目,一次性建成56万平方米厂区并投产运营,蓝帜、乐客等链上德资企业紧随其后落户……

包容、开放,是这座产业园加速崛起的原因之一。斯蒂芬·欧颂是蔡甸区70多位招商大使和产业顾问之一,他说,蔡甸高效的办事效率、优良的营商环境令人印象深刻,且处处充满知音情,他愿意在全球为蔡甸觅知音。

作为武汉重要的先进制造业承载区,蔡甸区正聚焦中德产业园空间提效、招商提质、功能提升,着力破解“土地从哪里来、项目从哪里招、产业怎样提档升级”三大难题。

目前,中德产业园已整理开发1.66平方公里工业净地,改造提升12宗企业低效用地1528亩,盘活306亩拜尔斯道夫存量工业地块,成功招引投资100亿元的联东U谷·国际创新中心项目。蔡甸还在园区东侧配套建设1平方公里的德国小镇,营造类海外生产生活环境。

此外,中德国际产业园加快推进产城融合。企业之家德国艺术展示中心、德式酒吧餐厅均已投入使用。总投资10亿元的“中德星天地”综合配套项目建设现场更是热潮涌动,百余名工人铆足干劲,抢抓工期进度,项目今年建成投用后将满足更多人才集聚和企业入驻需求。

蔡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25年,园区将力争聚集外资企业突破100家、德资企业突破30家,聚集专精特新企业200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 陈耀:

中德产业园整体发展有四个特点,一是发展“快”,短短五年中德产业园集聚60余家外资企业和百家国内龙头企业,对于一个年轻的产业园来说,如此快速的发展十分惊人;二是层次“高”,德国作为全球制造业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与德国企业的合作,不仅提升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还能促进企业管理经验的传承与创新,这对提升整体工业品质和竞争力至关重要;三是企业“专”,园区内不少企业虽规模不大,但都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种“小而美”“精而强”的企业发展模式,有效地推动了地方制造业的精细化和专业化,也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四是管理“新”,中德产业园管理者理念新,规划前沿,产城融合策略、配套的生活设施以及人性化的服务,不仅吸引了企业的集聚,也为人才的引进和留存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与高规格产业园未来发展所匹配。依托其快速的增长、战略的国际合作、专业化的企业策略和先进的园区管理,我想未来,中德产业园不仅成为一个产业集聚区,更是武汉市制造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联村抱团裂变跃升共同富裕

从一点星光到满天繁星

全国文明村星光村村规民约。记者史伟 摄

物业岗亭栏杆抬起,沿沥青路驶入小区,路两侧绿树葱郁,一栋栋别墅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的庭院里,不见家禽,不见蔬菜,不见杂物,却见一株株吐露芬芳的盆栽绿植。小区里仅有的一栋七层老楼房,也已装上了透明玻璃材质的“观光电梯”。

如不是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旁的公开栏上,写有党务、村务、财务、村规民约等信息,很难将这里与农村联系到一起。

接待过不少外省参观考察团的蔡甸区奓山街道星光社区党委书记左壮,被很多参观者问过一个相同的问题:“我们来看新农村,你怎么把我们引来看居民小区?”

从一个曾经举债千万元的贫困村,到武汉市首个“全国文明村”,星光村的转变还要从2007年说起。新上任的“村两委”为自己立下了规矩,要求村民做到的,党员干部首先要做到;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书记首先要做到。围绕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星光村的党员干部立下“军令状”。

抓班子强组织、抓服务聚人心、抓发展富口袋,星光村通过“工业强村、商贸活村、农业稳村、文明兴村”举措,走出一条共同致富的新路子。

星光村富了,周边的村还不富裕。2012年,奓山街道以星光村为主体,联合周边四个村探索区域联村发展模式,落实书记包村、委员包组、党小组长包点、党员包户的责任制,探索“支部+产业”“党组织+群众组织”的路径。

“村集体无产业,大家当了半辈子农民,都想过上奔小康的好日子。”新安堡村书记王腾说,“片区党委整合各村土地资源,采取相互置换的方式建工业园区,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运营,让薄弱的村集体经济取得快速发展。”

每年制定村级年度重点任务清单,村干部主动认领,每月依标践诺……星光村探索出来的“星光经验”自联村发展后逐渐在周边村推广开来。星光片区联合党委还通过选派片区优秀党员担任薄弱村村支书,以“头雁”引领村民奔小康。

联村至今,4个集体经济空壳村共引进工业项目82个,解决了3000多名劳动力的就业问题,4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总额一举突破500万元。星光片区累计发放福利费用1.15亿元,让村民充分享受到政策发展带来的惠民成果。

点评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农村与生态研究所所长 朱哲学: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光村带动周边村联合发展的成功模式,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新样板,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创新。星光村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成功,吸引周边村庄参与区域联村发展,形成了以星光村为核心的产业发展集群,共享了资源和市场,发挥了规模效应,提质增效延伸产业链,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为周边村庄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还促进了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这种模式通过党建引领凝心聚力,促进区域共同富裕,非常值得总结推广。

嵩阳大道示范“带”动全域乡村振兴

一条农村路串起二十六处美景

花博汇二期田园小憩露营基地。

“五一”假期,宽阔通畅的柏油路向远方延伸,沿途绿树红花迎风招展,不时有市民开着小汽车经过,直奔景区和网红打卡地。

全长16.9公里的蔡甸区嵩阳大道,2019年8月通车,是武汉市唯一入选2022年度湖北省“十大最美农村路”。嵩阳大道起于大集街道黄虎村,止于索河街道石山村,自东向西途经大集、奓山、玉贤、永安、索河等5个街道,将26处优质旅游资源串珠成链,形成“处处是景区、步步有景点、路路见风景”的乡村振兴旅游环线。

嵩阳大道沿线的永安街道火焰村,依山傍水,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该村曾因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村里一半以上的家庭房屋空置,大量劳动人口外出。

“门口的路好了,也激活了我们这一片的旅游资源。”火焰村书记殷正江说,在嵩阳大道通车的那年,村里开始了蔡甸当年实施的第一个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将农业产业与现代民宿相融合,打造综合性产业链——十里莲华养心谷景区。

景区建设了农田采摘、滨水景观、茶园果园菜园观赏、农事体验、民宿民俗、

农耕游览、BBQ基地、星空包移动民宿等乡村游项目。86名村民被聘为十里莲华的果园、菜园种植工人,户均年增收4万元以上。

路修好了,景区开起来了,村集体与村民也富起来了。殷正江介绍,如今的火焰村,不仅被打造成春夏有花、秋有色、冬有景,一年四季有水果、蔬菜采摘的景区,而且还实现了民宿酒店庭院化、沟路两旁色彩化的特色景观。

索河街道梅池村临近嵩阳大道终点,每逢周末、节假日村子里游客如织,村民制作的香包、香草枕头、香草茶袋等特色产品极受青睐。

“近年来,梅池村的面貌和产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城里出生、城里长大的周丹丹,13年前放弃事业单位工作,来到偏僻乡村梅池村当起“花农”,她感慨,偏僻的小乡村变为“乌托邦农场”,一条路激活一个村,一处景区带富一方百姓。

一路通,百业兴。以嵩阳大道为主轴,蔡甸区以路兴产、以产拓路,建设起93平方公里嵩阳大道乡村振兴示范带,探索农村公路与产业经济、旅游发展相互融合的新模式,以知音文化、红色基因、山水禀赋为主线,集中打造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田园文旅农产业集群和旅游线路。

沿线黄虎文创园、玉贤园艺小镇、十里莲华养心谷、香草花田等26处农业、休闲、旅游项目星罗棋布,拉动蔡甸中西部区域现代都市农业、乡村休闲旅游业及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引领全域乡村振兴。

蔡甸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自嵩阳大道开通以来,沿线已累计引进投资主体78家、启动项目25个,打造了花博汇综合体、后官湖生态农业、九真山休闲农业、索河特色农业四大板块,构建起全域旅游开放式大景区,带动沿线39个村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点评

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副院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舒伯阳:

蔡甸嵩阳大道沿线具有深厚的乡土文化底蕴、优越的乡村自然环境和乡村旅游资源。随着乡村振兴发展不断深入,农村公路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嵩阳大道不仅是一条产业路,还是旅游路、资源路,入选2022年度湖北省“十大最美农村路”可谓实至名归。值得欣喜的是地方政府积极抢抓交通机遇,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大力营造乡村振兴的良好发展环境,筑巢引凤吸引了大批有志兴乡的投资者、创业者纷至沓来。嵩阳大道沿线众多农旅项目的不断聚集促发了乡村旅游产业的集群效应,明显提升了蔡甸旅游目的地品牌,有效推展了市场吸引半径,由此探索出了一条实现农村公路与农旅融合发展、不断壮大地方民营经济的新路径!

(创意策划:中共蔡甸区委宣传部 采写:袁满张衡 设计/手绘:刘岩职文胜肖琴)

【编辑:邓腊秀】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jingchucn.com/post/9edbd3be.html

发布评论

您暂未设置收款码

请在主题配置——文章设置里上传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