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023.06.07】一张空港新城文化生态名片 已然焕发新生

斑马头条武汉2023-06-071360
一张空港新城文化生态名片 已然焕发新生 初夏时节,府河河床已悄然露出,不断有村民踏上从武汉市东西湖区府河湿地前往黄陂区黄花涝古镇的木船,船桨荡起阵阵涟漪,河边的野丛也随之摇摆。7月1日前是休渔期,村民在闲暇时总会走街串巷,谈黄花涝古镇的往事。...

一张空港新城文化生态名片 已然焕发新生

长江网记者王玮琦

初夏时节,府河河床已悄然露出,不断有村民踏上从武汉东西湖区府河湿地前往黄陂区黄花古镇的木船,船桨荡起阵阵涟漪,河边的野丛也随之摇摆。7月1日前是休渔期,村民在闲暇时总会走街串巷,谈黄花涝古镇的往事。

黄花涝古镇日落美景。@张从付 供图

曾有“小汉口”之称的黄花涝古镇,地处汉、孝、陂之交,是水路交通枢纽,所以村民总用一句诗词来形容古镇夜晚运货的繁华场面:“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

如今,黄花涝古镇紧邻府河,和东西湖的泾河隔河相望,其北侧为武汉绕城高速,东侧为机场2通道和武汉四环线,作为国际交通枢纽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风貌,是城市更新中的重要一环。实践证明,在保护中活化利用才能真正让城市文脉得以延续发展。

黄花涝古镇。记者王玮琦 摄

“这些建筑对于黄花涝来说,都是无价之宝”

6月4日下午,雨淅沥下着,71岁的王三清正坐在门前的小木凳上,捧着一本书阅读,门前“三清书院”四个大字为这里增添了几分书香气。

王三清曾是黄花涝古镇的村支部书记,一辈子都居住在这里,如今是湖北省中华诗词樱花诗社常务理事、盘龙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和“三清书画院”的院长。

王三清讲述黄花涝古镇的往事。记者王玮琦 摄

“书香门第”“华夏三哥”“惠风和畅”……走进书院,王三清指着满墙的书法,介绍说:“这些墨宝都是来自各地擅长书法的朋友寄来的,我将他们精心裱起来,挂在墙上。”

许多村民闲暇时来到王三清家串门时,总会被这种书香气息吸引,王三清也常常教导村民多读书,不忘古镇历史,传承千年文脉。

在书院里,各式字画在墙上展出。记者王玮琦 摄

王三清介绍,黄花涝的历史追溯至1800年前,当时这里是黄陂古邑石阳县城所在地,后来县城在战火中焚毁。“由于府河水位在四季高低明显,村西的上万亩河滩湿地,每至暮春,遍地黄花;夏日水涨,黄花被水淹没,黄花涝的景观也就成为村名。”

整个古镇保留着古建筑风格,门口雕栏精美。“这些建筑对于黄花涝来说,都是无价之宝。”门前石板路上交错纵横的车轱辘印,让王三清回想起以前,这里车水马龙,每到汛期,捞鱼、收鱼、卖鱼的村民在古镇街上来来往往,好不热闹。

“黄花涝古镇除了有码头文化,还有龙舟文化。每年端午节都会有成千上万来自各地的人来到古镇,看龙舟大赛。”王三清说。

2018年,村民王长安在是龙舟队的队长,如今已79岁的他回忆道:“那个时候街上热闹极了,每家每户都摆了上十桌接待客人。”

回忆起龙舟大赛,今年已70岁的王友仙笑着说:“一到龙舟大赛,我们忙得昏天黑地,脚都沾不了地,每天蒸三四大锅馒头,一桶粽子,由于家里客人多,还只能睡在地上。”

王三清说,龙舟大赛自2019年后就没有再举办了,这里的村民也逐渐过上安逸、宁静的日子。

“这座千年古镇已然焕发新生

“现在地平了,墙白了,我们也不怕走夜路了。”王友仙喜欢在饭后散步到其他村民家里聊天,她告诉记者,“以前路灯不亮,一到天黑,还没朋友们聊完,就得马上往家里赶,现在和朋友聊多晚都可以。”

王三清说,自从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到黄花涝的路修好后,游客逐渐增多。“前有府河,后有湖泊,这里鱼类资源丰富,发展都是靠自身力量。来这儿的游客,我们都会带他们到村里的鱼庄去吃。”

黄花涝古镇的许多村民一辈子居住在水边,以水养人,热情好客。每到节假日,家家户户煮鱼糕、鱼圆招待远方而来的客人。“码头鱼庄、古镇食府、友华鱼庄……这些餐馆,以做鱼为主,老屋餐馆已经开了近30年时间,我们本地村民家里有客人来,都会去他家里吃鱼。”王三清说。

在黄花涝,清代古墙壁、三国古墓、明末清初居家古屋、古寺院、古教堂、古祠堂等遗迹都保存完好。除了游客,来黄花涝采风、写生的教师和学生也有不少。

黄花涝古镇上的建筑古色古香。记者王玮琦 摄

武汉临空经济区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莹介绍,这座千年古镇已然焕发新生,湖北美术学院大三的教师和学生们近期每周三都会来到黄花涝进行实践活动,围绕乡村振兴中的街区村落调查与景观改造设计等主题,提出对黄花涝古镇现状的感受及对将来乡村改造的想法,并形成专业景观和室内创意设计,促进区域综合改造、景观综合提升以及旅游配套建设,助力黄陂全域旅游及乡村振兴发展。

黄花涝靠河傍水,村民曾“靠水吃水”,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近2000人的村庄,仅有近90人在汛期捞鱼,年龄在40岁至70岁间。

黄花涝古镇村民在江上捞鱼。@江之南 供图

王三清希望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对黄花涝古镇改造前,首先将原住民安排好,一定程度恢复古建筑,在建设文化设施时,融入码头文化、龙舟文化、戏曲文化等多种黄花涝古镇特有的历史文化,将现代与过去相结合,厚古薄今。

5月12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参与了“城市更新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大咖看空港国际商务新城”主题活动,途经位于空港新城的湖北省委党校、航城大道综合能源补给站、武汉空港新城第一学校、悦荟天地等地。在空港中心10楼座谈上,叶青提出了9条建议。其中1条建议是:学习杭州西溪湿地,建设黄花涝古镇、盘龙城古镇。

“黄花涝古镇名气虽然不及周庄、西塘、乌山,但它有着自己独有的质朴和安逸。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发现的夏商时期规模较大、出土遗存较为丰富的城邑遗址,也是武汉城市文明的源头。”叶青希望黄花涝古镇、盘龙城古镇同样也能建成和杭州西溪湿地一样,成为中国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以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恰逢其时”

王莹介绍,临空投集团公司从2012年开始针对黄花涝古镇进行规划,希望“黄花再现”,依托其历史文脉,重现文化底蕴,提升古镇形象和辐射力,同时发展瓶颈,拓展古镇腹地,整合现有生态资源,发挥环境潜能,形成一张集文化、生态于一体的空港新城文化生态名片

黄花涝古镇河边风景。记者王玮琦摄

据了解,黄花涝古镇地理位置优越,凭借悠久的人文历史和独特的湿地魅力,引武汉旅游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趋之若鹜,又因邻近武汉天河机场的先天地理优势,成为“武汉迎接世界的第一名片”。

黄花涝古镇现有居住户数约400户,居民近2000人,人口结构为传统农村结构,青壮年外移严重。“黄花涝古镇具有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对于空港新城,甚至盘龙城、武汉市来说,是不可复制的历史自然文化村落。”王莹说。

黄花涝古镇交通优势图。王莹 供图

“我们在2008年、2019年进行了2次改造,可后续没有跟进。”王三清对于此前的改造成果外观很满意,村民生活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村庄的未来发展没有朝预期前进。

王莹表示,尽管黄花涝古镇地面铺了人行道彩砖,但沿街产业并没有随道路铺面的改善产生特色化、精致化的升级,仍以传统的杂货零售业、鱼货合作社为主。“重点是古镇路的零星建筑物具有保存和修缮价值,这些建筑物代表了当地文化的符号。”

每到汛期,府河水涨,黄花涝古镇村民出行难,但当地村民都已习以为常,有着自发的生态保护意识行为。

“黄花涝古镇缺乏适当的历史保留与运营策略,公共交通薄弱,现有产业缺乏竞争力,缺乏自有品牌IP,且存在青壮人口外移与人口结构失衡的问题。”王莹说,黄花涝古镇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村落。但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内外游客来访,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容忽视。

王莹建议,黄花涝古镇若配合空港新城整体规划,对其公共交通进行建设升级,可打造空港新城的历史文化灵魂及府河亮点片区之一,为区域人口聚集、产业导入奠定文化基础。

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硕表示,城市更新的目的是保持城市活力,延续城市生命力。“城市的活力和生命力,重点在文化和历史的积淀。在现阶段,以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恰逢其时。”张硕说。

【编辑:朱曦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jingchucn.com/post/cef5af7e.html

发布评论

您暂未设置收款码

请在主题配置——文章设置里上传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