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024.03.26】“天气充满未知,但事在人为”,武汉气象人祝伟南极“追风”563天

斑马头条武汉2024-03-26540
“天气充满未知,但事在人为”,武汉气象人祝伟南极“追风”563天 “天气充满未知,但事在人为” ,武汉气象人祝伟南极“追风” 563天.他很喜欢当初入行时气象局老领导对他说的一句话— —虽然天气充满了未知与变数,但事在人为。...

天气充满未知但事在人为武汉气象人祝伟南极追风563天

3月23日,世界气象日,武汉经开区气象局高级工程师祝伟很忙:有小学生到气象预警中心参观,X波段雷达和国家气象观测站需要选址,武汉经开区气象科普馆的建设也进入了收尾阶段……

事情虽多,祝伟却能保持有条不紊。作为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他历经雪暴低温、极昼极夜,度过了不可复制的563天。过硬的心理素质让他无畏地面对一个又一个挑战。

祝伟在南极中山站地面气象观测场前留影。

“外行”炼成气象行业全国冠军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祝伟并非气象专业出身,他毕业于武汉大学信息工程专业,对于气象这门高深专业,是个“外行”。

2004年误打误撞进入气象局后,他从零学起,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无论晴天还是雨天,他都守在观测场、值班室,翻烂了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和地面气象电码手册,练出一身过硬的基本功。

2007年,入行仅3年的他就在首届全国气象测报技能竞赛中获个人全能第一、团体第一的好成绩。同年,他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层层选拔中脱颖而出获派南极工作

即将出发去南极科考,祝伟在“雪龙”号破冰船前留影。

今年2月7日,中国南极秦岭站正式开站。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之后,我国建设的第五座南极考察站,也是第三座常年考察站。这个极南之地,是探求地球演变和宇宙奥秘的“天然实验室”,其气候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大影响。目前世界上有31个国家在南极建有150多个科学考察基地和近80个南极科考站。自1984年开始,中国已组织开展40次南极考察。祝伟参加的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出发到返回历时563天,为我国南极科考史上历时最久的一次。

“我是2019年10月22日从上海出发,乘雪龙号去南极的。”祝伟激动于被省气象局推荐,又在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选拔中脱颖而出。他说40年来我国气象人员常驻长城站和中山站进行越冬观测,这个任务一天、一个小时都没有断过,对于气象人而言,能参加南极科考是莫大的荣幸。

南极这片未知大陆的气候变化会深刻影响地球的气候环境,在当地进行气象科考,长时间不间断的精细气象观测是首要的。此时的他只觉身上责任重大,却未意识到接下去的563天究竟会发生什么。

一次户外观测差点被雪埋了

每年南极科考队抵达南极的时间都是1—3月,那是南极的夏天,冰层消融,科考破冰船有条件开进南极大陆,进行队员转运、物资补给。

我国南极考察分为度夏和越冬两种,度夏队员两三个月后随雪龙号回国,像祝伟这样的气象科考越冬队员要留在考察站,度过漫长的一年。

雪暴天气后,祝伟及时清理辐射设备积雪,确保辐射数据的正确采集。

祝伟承担中山站的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一年365天,雷打不动。他凌晨4:30前起床,从生活栋走到500米外的气象栋,将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等气象资料输入发报电脑,校对仪器采集的气象数据,再生成报文发给世界气象组织;下午5:00,再报一次气象观测数据。同一站点,来自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国家海洋局的两位队员负责大气成分观测和站区数值天气预报的工作。全年无休每天4次发报,1464次观测,意味着他们采集到了南极12个月的云、能见度、风向、风速、温度、湿度、气压、日照和总辐射等原始气象资料。

刚去时是夏天,南极天气还好,祝伟常看到日晕,“有一次还有假日,天上三个太阳”。

一到中山站,祝伟就对设备间的线缆进行了检修加固,“风雪大,设备电缆容易受损,风杆10米高,如果损坏了就得爬上去检修,那是相当危险的”。

大风天气,祝伟检查风杆拉线,做好加固。

到了六七月份的冬天,苦寒之地的厉害就显现出来了。“南极一年1/3都是大风天,还有两三个月一直下雪,大风大雪变成雪暴,雪粒又干又松,打在脸上特别疼,我们都是戴着面罩、护目镜,全副武装才敢出门。有一回遇上最大的一场雪,又没怎么起风,一晚上就是一米多高的雪。凌晨四五点我去气象栋观测,5分钟的路半个小时还没走到,人差点被雪埋了。”能在南极坚持一年的人,总是有点乐观精神在身上的,祝伟笑着提到市局气象专家张本正以前去南极科考时在长城站,由于没什么风,常常被雪堵住大门。

天气晴好时,南极会出现极光,祝伟有些怀念:“那种视频里拍得特别绚烂、流光溢彩的极光都是延时处理的,正常的极光缓慢、暗淡,最强的时候也就是满月时云的亮度,看上去就是一朵有颜色的云。”

南极练就极强心理素质

祝伟编发气象报文。

在祝伟看来,南极的气象观测工作很单纯,“每天两次报文,每个月做好报表,都是本职工作”。他最难受的,是吃不到青菜。

“补给只能一次带足,一开始我们带的菜很多,半年之内全部烂完。医生在温室养了一些青菜,每个人一餐可以夹三片。入冬后菜长不出来了,我们有大半年吃不到新鲜蔬菜水果,只能吃冻的,嚼着像烂树根。”曾经的经历让祝伟对食物的保鲜时效特别敏感,“橙子烂得最快,半个月,梨子一个月,苹果可以保存半年,但是外面看着还好,一吃一股霉味,我不敢吃。”

更难过的,还是心理关。2020年底,“雪龙2”号科考破冰船带着中国第37次南极科考队到达南极,新队员顶上,祝伟功成身退。在“雪龙2”号上,母亲脑梗病重的消息传来,祝伟在船上查“脑出血10毫升有多严重”,内心煎熬。

祝伟检查气象百叶箱,进行设备维护及数据读取。

2021年5月6日,“雪龙2”号回到上海,离开563天后,祝伟回家了。看到病床上插着鼻饲管瘦得厉害的妈妈,祝伟喉头哽咽。可再难也要面对,他很快调整好心情,全心全意照顾妈妈。

这份心态,在他科考结束后又带入新的工作。2022年夏季,武汉持续高温干旱;2023年汛期,武汉连遭暴雨;2024年初,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连番来袭……既已见过南极暴风雪,祝伟也不再畏惧,水来土掩,沉着应战。

“眼下,极端天气频发,作为气象人,要勇敢积极面对每一个极端天气、灾害天气,最大可能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祝伟说,气候变化跟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作为基层气象人,身上的责任越来越重大。他很喜欢当初入行时气象局老领导对他说的一句话——虽然天气充满了未知与变数,但事在人为。

长江日报记者王慧纯 通讯员吴高蓉 汪健健)

【编辑:赵可】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jingchucn.com/post/0e893a81.html

发布评论

您暂未设置收款码

请在主题配置——文章设置里上传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